|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河套农民居住习俗(图)

河套农民居住习俗(图)

关键词:河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农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wltzq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2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民国年间,临河民间住宅普遍为土木结构,一般用土坷拉砌墙。房屋低矮,屋顶前低后高,中间置柁梁。房间格局大多为里外间,屋内设火炕、倒炕(北炕)、顺山炕(东或西炕)。炉灶连接炕头,叫“锅台”。房屋多是一门一窗,窗孔用白麻纸糊贴。生活较富裕的人家,窗子做成八八六十四格窗眼,窗旁挂两个做工精细的耳子;主墙四周用土坯或砖垒至窗台高,门窗连在一起,人称满面门窗;地面铺砖、屋顶打顶棚(俗称仰层)。当时以满面门窗、仰层、砖地房屋视为阔气。住有六六三十六眼窗子的,视为生活一般的人家。非常贫困的户,窗棱用几根柳木棍做成,屋顶覆盖茅草御寒。乡下赤贫者,随便找一块空地,搭个简易茅庵,没有院墙。夜晚室内照明,用的是胡麻油土灯。多数人家父母、子女一室同居,甚至三代同室,两、三个人盖一床被子。所谓“一门一窗,地下放个水缸,人起炕光”等民谣,即是当时贫苦人家的真实生活写照。

    一般人家用米汤浆炕,别无铺垫。稍好者炕上铺块苇席,再好者席上铺块毡。夜晚,不少人家在光炕上睡觉,或穿着衣服蜷缩在席子上。稍好者身下铺块毛毡休息。而富裕户席上有毡,毡上有褥,身上有被子盖体。个别富户,住四合大院,屋里有大红躺柜等摆设。一般人家只摆一个小木箱、水缸等。煮饭燃料多用柴禾、红柳等。

    五、六十年代,城乡居民住宅由“一门一窗”的小屋转向“玻璃窗子大正房”,大部分仍为土木结构。

    70年代,兴建“穿靴戴帽”的住宅,根基砌石,前槽码头用砖砌,并有几层过河砖,余墙用土坯垒砌。主房为面南坐北的正房,设南凉房,筑院墙。房屋造型多为“一进两开”、“前走廊”、“后走廊”。屋内墙壁均用白泥粉刷,明亮宽敞,有的窗户装双层玻璃。人们在房前屋后栽种杨柳,美化庭院。

    80年代,城镇居民住宅及部分农民已转向砖木结构、水磨石地面、土暖气。城镇建起楼房,室内陈设立柜、高低柜、酒柜、写字台、沙发、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等。较多家庭还有地毯、组合柜、电冰箱、摩托车、“席梦思”、双人床等。

    90年代,城乡普遍安装了电话,一砖到顶的红砖瓦房逐渐普及。

    进入21世纪,农村出现了整齐划一的小康民宅,城镇大多数居民住上了商品楼,室内装修美观,室外社区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完善,电脑、私家轿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步入小康。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