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浅谈河套二人台的艺术特色(二)

浅谈河套二人台的艺术特色(二)

关键词:二人台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河套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wltzq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23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二人台是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俗称“打玩意儿”。清末,河套地区民间戏曲出现了二人台职业小班。起初,二人台只有一丑一旦,以“摸帽戏”的形式分饰多种角色,后来发展成为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间小戏。
  在二人台的形成过程中,土默特蒙古族民间艺人荣双羊改变丝弦座腔形式,开始分角色化妆演唱,对二人台的定型、流传和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使二人台艺术在演出中出现了重大突破。荣双羊曾来河套的安北、五原、临河一带进行演出。
  民国二十年(1931年),计子玉、樊六的二人台小班曾来河套的安北、五原、临河等地流动演出,其中,计子玉在河套教出了不少徒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以后,河套有固定的职业小班20多个,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小班有樊二仓、宋其子,活动于五原、前旗和中旗一带地区。霍存柱、刘毛匠小班活动于临河、杭锦后旗和磴口一带地区。于八、朱银全、朱银旺小班活动于狼山湾、乌加河一带地区。
  河套的二人台艺术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群众中流传着:“打不完的金钱卖不完的菜,看不厌打樱桃、探病、走口外”;“为看白灵旦(樊二仓),三天不吃饭”;“宁可穿不上绣花鞋,也要看一看霍存柱的打金钱”;“没有马骑坐胶皮(小胶车),也要看看关全喜”;“朱银全、刘二罗,丢起丑来真红火”等顺口溜。
  二人台的形式,短小精悍,有的偏重歌舞,有的偏重演唱;二人台的音乐,带着浓郁的河套民歌色彩;二人台的唱词,富有河套爬山调的韵味;二人台的道白,多有河套广为流行的幽默、诙谐、生动、风趣的串话、谚语和歇后语,因此,形成了河套二人台的独特风韵。群众赞美道:“自小爱唱二人台,赤独子唱到头发白。”
  建国后,二人台艺术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从1950年~1957年间,农村各乡普遍建立了以演二人台为主的农村业余剧团,二人台演出颇为活跃。
  1958年之后,各旗县和盟都建立了民间歌剧团,多以演唱二人台为主,使二人台艺术在河套地区空前繁荣起来。值此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繁荣了创作
  盟县级艺术剧团成立后,盟里为了满足各艺术剧团剧目排练的需要,盟里定期召开创作培训班(每期约一个月)和举办汇演来促成剧本创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盟共创作大、中、小型剧本有5余部(不包括各乡业余剧团创作的剧本),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剧本有《秀梅办学》、《娄小利》、《春雷》、《聘闺女》、《上排干》、《月儿圆》、《相亲记》、《红请帖》、《喜相逢》、《月照新人》、《森吉德玛》、《二孔明赔情》、《判了死刑的女人》等,以上剧目在参加自治区和盟举办的汇演中,多为获奖节目。
  二、培养了人才
  通过狠抓剧本创作,盟内涌现出一批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傅伟、鲁子荣、赵久青、冯苓植、关一鸣、郭有典、刘炳池、陆阳、李广文、贾成荫、黄积录、邹兰英等,他们为繁荣二人台的剧本创作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狠抓剧本创作的同时,也抓了二人台的音乐创作。全盟同样出现一批二人台音乐创作的学者,他们是:陈致年、王治国、李杰、张贵元、赵海远、李玉光、张正己、谢彬等,他们在继承二人台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为二人台音乐的创新,突出时代特点、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狠抓剧本创作和音乐创作的同时,也大力抓了演员的基本功培训,其间培养出了不少名演员,如盟歌舞剧团的殷进义、李赛男、杨占林、刘书香、樊俊梅、赵生田、彭勃、王建友等,还有五原民间歌剧团的高步华、王凤莲、徐凤娥、苗全花;前旗剧团的贾世元、崔兰芳、阴继民;临河剧团的刘利吉、李丹青,杭后剧团的花秀英(二黑眼)等,以上这些演员在自治区和盟内都是负有盛名的,他们为继承和发展河套二人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深受全盟人民所喜爱。
  由于繁荣了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河套二人台的发展出现了鼎盛时期,在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历次二人台和歌舞汇演中均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